蔡文姬
蔡文姬 蔡文姬(生卒年不详),名琰,字文姬(一说字昭姬)。陈留郡圉县人,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,文学家蔡邕之女。博学多才,擅长文学、音乐、书法。初嫁于卫仲道,丈夫死后回家。东汉末中原大乱诸侯割据,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,蔡文姬为匈奴左贤王所掳,生育两个孩子。曹操统一北方后,花费重金赎回,嫁给董祀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著录有《蔡文姬集》一卷,今已失传,只有《悲愤诗》二首和《胡笳十八拍》。文姬归汉的故事,广为流传。 个人资料简介 蔡文姬(生卒年不详),名蔡琰,陈留郡圉(yǔ)县人(今河南开封杞县南五十里),东汉时期文学家、音乐家、书法家。其父亲蔡邕(yōng)同样是东汉文学家、书法家。状态已更新蔡文姬起初嫁给了河东(今山西运城北部)卫仲道,但不久之后,卫仲道病逝,其父蔡邕被司徒王允所杀。东汉兴平年间(公元194年-195年),南匈奴趁汉末大乱入侵,蔡文姬被人掳走献给匈奴左贤王,为其育两子。东汉权臣曹操统一北方后,念与蔡邕的旧情,于是重金从匈奴处赎回蔡文姬,并给其挑了新的丈夫屯田都尉董祀。蔡文姬一生颠沛流离,在乱世之中饱尝别离之苦,她的《悲愤诗》,道尽了她一生的苦难。《续后汉书》作者郝经高度评价蔡文姬:“婉娩淑女,与士并列。至柔动刚,彤管炜节。” 丧夫丧父 蔡文姬刚开始嫁给了河东人卫仲道,出嫁不久后,卫仲道病逝,其父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,不久便死于狱中,时年六十一。没有儿子的蔡文姬,短期内丧父丧夫,最后回到了陈留母家。 被掳匈奴 汉献帝兴平年间(公元194-195年),天下大乱,匈奴趁机南下作乱,蔡文姬被胡骑掳入匈奴,献给了匈奴左贤王,蔡文姬在胡地滞留了十二年,生有二子。统一北方的曹操,文治武功,鼎盛一时,他与蔡邕交情甚厚,念其无后,命使者拿重金去匈奴赎还蔡文姬。 终配董祀 蔡文姬随汉使回到了故乡,为了让蔡邕血脉传承,曹操为蔡文姬选择了夫婿,为屯田都尉董祀。后来董祀犯了死罪,蔡文姬到曹操那里请求赦免。当时一些朝廷大官和远方使节都在座。曹操对众宾客介绍了蔡文姬,等到文姬进来时,蓬头赤脚,叩头请罪,说话时口齿清晰,神情很是悲恸,宾客们听了都变了脸色。曹操说命令已下,更改不易,蔡文姬苦求曹操,说他有精兵良马万千,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?曹操深受感动,便收回成命,免了董祀的死罪。当时天气正冷,便赐给文姬头巾鞋袜等物。蔡文姬回家后,伤感悲愤之余作《悲愤诗》二首,此后再无蔡文姬相关记载,卒年不详。 人物成就 诗文 蔡文姬作了两首《悲愤诗》。其中以五言体写就的一首,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。《悲愤诗》围绕她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,以自己被掳后的经历为主线,分三个部分叙写。第一部分写自己遭遇的战乱,被掳到胡地,第二部分写自己在胡地思念故乡,归汉时的不舍之情。最后一部分写自己回到汉地后的见闻、再嫁后的麻木。《悲愤诗》具体描述了广大人民所遭受的苦难,是蔡文姬个人对于彼时人祸乱世的批判。 音乐 蔡文姬自幼就已经有着卓越的音乐才能,有天晚上听他父亲蔡邕弹琴,她听出曲音有点错误,当即指出是琴的第二弦断了,蔡邕立刻故意拨断另一根琴弦,她又正确的说出了错误之处。发现女儿精通音律后,蔡邕开始认真授其琴艺。等蔡文姬学成后,蔡邕便将焦尾琴送给了她。历史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,曹操询问蔡文姬是否记得其父蔡邕藏的古书。蔡文姬说自己本有四千多卷父亲赐的古书,但因流离逃难,生灵涂炭,没有留下一点,只能背下四百余篇。曹操本想命十个人与蔡文姬共同抄写,但蔡文姬说男女界限很严,按礼节不能亲相传授。于是请求了一些纸笔,自己抄写下来送给了曹操,文字没有丝毫遗漏。这对文化的保存具有深远影响,也对后世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学起了重要作用,为中国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